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,2021年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特别重要的一年。会议首先提到“需求侧改革”、“反垄断”、“防止资本无序扩张”,传达了一个重大信号;同时强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,特别注重各种股票风险的缓释和增量风险的防范。 会上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。“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改革,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,突破瓶颈,弥补不足,贯穿生产、流通、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,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驱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,提高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率”。 专家认为,国内经济的平稳循环既涉及供给,也涉及需求。会议强调,“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”的形成是从经济运行的系统角度规划发展,重点是从供求角度解决制约供求平衡的瓶颈、断点和难点,这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 今年以来,新冠肺炎肺炎防控和经济复苏形势良好,但需求侧复苏慢于供给侧,“三驾马车”复苏不平衡。疫情抑制了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,与投资和进出口恢复速度相比,消费恢复明显滞后。 全国政协常委、经济学家张连起在接受《第一财经记者》采访时表示,内需不足导致供需温差。目前,我国消费需求复苏缓慢,投资需求内生动力不足,需求势能减弱可能进一步传导到生产侧,制约经济高度反弹,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挑战。 张连起表示,供需不匹配背景下的供应复苏难以长期持续,企业更有可能在之前的订单耗尽后停产减产,因此需要防范供需“双收缩”的风险。 那么,如何同时关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呢?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,从供给方面来看,要利用好改革的关键措施之一,在深层次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,加快完善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。从需求方面,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,进一步释放超大型国内市场的强大潜力,密切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,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周期调整,充分调动国内市场的活力。 恒大研究院分析师任泽平表示,需求侧改革对当前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率的边际效益最大,增加消费和投资新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。从需求侧改革的内涵来看,首先,重点转移到扩大有效需求和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上。疫情过后,中国经济恢复生产快于需求,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。2016年以来,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,需求侧改革可以带来经济结构的优化,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效益。第二,从供给方发力,供给创造需求,创新刺激潜在需求。需求侧改革需要依靠增量市场的扩张,而不是股票市场的替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