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十一月三十日,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表了最新的署名文章,他提到了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,畅通多元退出渠道,建立规范的退市机制,强化优胜劣汰。
十一月二十八日,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“2020中国金融学会年会”上指出,要扩大多元化退出渠道,应增强退市机制的适应性,包括重组、重组和退市三种方式。对严重财务造假的“害群之马”,丧失可持续经营能力的“空壳僵尸”,强化了退出刚性,绝不允许“长时间拖着不走”。
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,退市制度改革频繁被监管部门提及。
十一月十九日,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孙念瑞表示,下一步证监会将优化退市标准,将单笔连续亏损的退市指标转化为财务投资组合指标。
针对这一点,原高级保荐代表人王骥跃表示,优化退市标准最有效的方法,是参考科创板和创业板的退市指标,并尽快向全市场推广。
实际上,为清除市场中的“不死鸟”,监管部门近年来做了不少工作,退市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次,A股市场也改变了过去退市“只听楼梯声,不见人影”的尴尬局面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据Wind数据统计,截至2020年11月30日,沪深股市年内强制退市公司数创历史新高,共有19只股票被强制退市,远远超过2019年12只,甚至超过2017年和2018年强制退市公司数总和。
但是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,往往会触及到既有利益格局,也经常需要打破旧的认识。
一是各上市公司纷纷推出十八般武艺保壳,有卖家底的,也有借各种政府补贴助推的,有通过资产注入保壳的,都在退市边缘设法“逃出来”。
而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,退市的感受则是复杂的。它们期盼造假上市公司受到严厉打击,但当退市风险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时,却又期望“大刀阔斧”,希望监管能为自己所持的上市公司“留一条活路”。
退市常态化之难,不言而喻。怎样可以让退市制度“硬着头皮”?保壳又有哪些操作步骤?在退市制度改革的预期中,市场凝聚了怎样的共识?
此外,我们还可以从过去退市政策的演进路径中窥见监管思路的具体刚性,以市场为导向,关注主要业务的持续经营能力。
上市公司下一步退市新规细则仍在市场各方密切关注之中,“板已经被抬起来了,是要重重地落下来,还是轻轻地落下来?”
|
|